2025年主視覺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作品。
這次的影像,是由一群中學生與高中生共同完成:他們穿著黑色泳衣、戴著紅色泳帽,站上跳水台,一起朝著瀨戶內海跳下。
在那一刻,日常與非日常交錯。
這幅影像傳遞的是一種集體記憶的重現,也象徵著「藝術祭的再度啟航」。原研哉想透過這件作品傳達——
「海洋活動的再次來臨,
也喚起人們『想再次回到那片海洋』的情感。」
這次的主視覺比以往更貼近人心,充滿一種青春、清新、但也略帶距離的詩意。2022年因疫情錯過藝術祭,今年真的特別期待再次回到這片熟悉的海。
說真的,瀨戶內海有一種黏性。
去過一次,就會一直想回去。
會想推薦朋友,也想自己再走一遍。
歷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主視覺回顧(2025 ~ 2010)
這六屆的主視覺,從設計語言到情感傳遞,都展現出不同階段的瀨戶內海意象。設計師原研哉以簡潔、詩意的構圖,引導觀者重新認識「藝術與自然」的關係,也讓「去瀨戶內」這件事,本身就像是踏入一件藝術作品。
🏊♂️ 2025|日常中的非日常:青春跳水的一瞬
這屆主視覺由一群中學生與高中生演出,穿著黑色泳衣、戴著紅色泳帽,站在跳水台上一齊跳入海中。
畫面詩意又直接,紀錄的是那個「即將跳下去」與「剛落水」之間的瞬間。畫面詩意且有力,是一次靜中有動的視覺表達。
不只是紀錄青春與身體的動作,更是對藝術祭意義的延伸——
即使島嶼風景沒變,我們每一次的造訪都像是再度躍入這片海、這片藝術的時間場域中。象徵藝術祭的再次來臨,也喚醒大家心中那個「想再回到那片海」的念頭。
主題呼應了藝術祭這十幾年來所追求的:讓人們願意一去再去,因為每次的「跳入」都不同。





🔴 2022|疫情後的重啟與再連結
這屆藝術祭回歸的那年,正值疫情稍稍緩解的階段。
主視覺以強烈的紅色人物剪影搭配象徵性幾何構圖,呈現人與人、人與島嶼之間的距離與再連結。
也象徵了「島嶼依舊在,關係正在重建中」。成為一種視覺的「開門」,邀請人們再次踏上海的方向。






🚤 2019|海中生物的神秘世界
這一屆的視覺極具個性,也是許多人的最愛(我自己也超愛這一版💙)。
主題為「海中生物」,視覺上採用黑色背景搭配從黑和中浮現的海洋動物形象,章魚、鯛魚與鰻魚隱約浮現,像是從瀨戶內海底慢慢游上來的記憶,象徵在平靜的海面下,潛藏著神祕而未知的世界。
希望透過這個視覺喚起:
「在平靜表面之下,其實藏有另一個充滿未知與故事的世界。」
彷彿一場靜謐的潛水旅程。




🎐 2016|島嶼與生活的呼吸
主題聚焦在「人、土地與海的關係」,使用細緻的線條與留白構成,讓畫面像是風吹過瀨戶內的海面。
原研哉希望觀者能透過這樣輕柔的視覺語言,去感受島上自然、有機、簡約的生活步調,強調藝術不是孤立的存在,而是與生活共呼吸的節奏。




🌾 2013|島與四季
以日本四季的自然景色作為主題,展現島嶼與自然的節奏感。
主視覺呈現島上生活與氣候的變化,四季的色彩分明,象徵藝術如何與日常融合。
這一屆開始明確強調「藝術祭不只是看展,而是進入島民生活、體驗節氣與土地」。



🌊 2010|起點的藍色圓形
以一顆藍色圓形作為主視覺,象徵「地球」、「海洋」、「瀨戶內海的包圍感」。
這是藝術祭的第一屆,視覺語言選擇極簡卻充滿意義,呼應藝術祭「重返海洋、重連島嶼」的初衷。
這一屆也強調「人與自然的再連結」,希望透過藝術,為少子化與人口外流的瀨戶內小島注入新的生命。




延伸閱讀推薦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