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3 月 28 日

有沒有那麼一封信,你想寄卻找不到合適的收件人?或許它是寫給過世的親人,是給未來自己的提醒,又或者只是單純將內心的情感釋放到紙上。如果這樣的信有一個可以去的地方,你會不會願意寄出?
一、引言:一封信的奇妙旅程
在快節奏的數位時代,我們是否還記得紙筆書寫的溫度?有時候,某些話語無法輕易說出口,某些情感也無法輕易釋懷。而那些無法投遞的信,是否只能永久封存在心底?
在日本香川縣粟島,有一座名為「漂流郵局」的地方,專門接收這樣的信件。它不僅是一個郵局,更是一座充滿藝術與情感的聖地,讓人們的思念與故事有了歸宿。從這座郵局的誕生,到久保田沙耶創作的書籍《漂流郵局》,一起來看看這個溫暖人心的故事。
二、漂流郵局的誕生
1. 藝術祭中的奇蹟
漂流郵局的故事始於2013年,那一年,第三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藝術家。粟島,這座位於瀨戶內海的小島,當時已經多年未被關注,舊粟島郵局也早在1991年停止運營。藝術家久保田沙耶選中了這座廢棄的郵局,將其改造成為一個接收「無法送達的信件」的空間,命名為「漂流郵局」。


2. 設計理念
久保田沙耶的靈感來自於粟島海岸上的漂流物。她認為,這些來自未知遠方的物品,象徵著人類的思念與故事。漂流郵局以接收無法投遞的信件為核心,讓這些漂流的情感在此停泊,為人們提供了釋放情感的場所。
郵局的重建過程中,久保田沙耶邀請了曾在此郵局服務45年的中田勝久擔任局長,他的加入為漂流郵局注入了真實且溫暖的人情味。雖然原本只計劃運營一個月,但因為信件源源不斷,漂流郵局至今仍定期開放,成為粟島的重要象徵。

三、《漂流郵局》:寄信的故事與閱讀的溫度
1. 書籍內容概覽
《漂流郵局》是久保田沙耶以郵局為主題創作的書籍,記錄了郵局誕生的故事以及收到的許多感人信件。這些信件內容多樣,或是寫給已故的親人,或是寄給未來的自己,甚至還有一些寫給動物、物品或抽象概念。
書中展示了幾封特別打動人心的信件:
- 一位妻子寫給逝去丈夫的信,回憶他們共同度過的平凡時光,以及那些未完成的計畫。
- 一位對父母寫給孩子的信,表達對他離去的悲傷與懷念。
透過這些信件,讀者可以窺見不同人生片段中的悲喜交織,也能感受到文字與書寫的療癒力量。


2. 書寫的療癒力量
《漂流郵局》傳遞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理念:書寫是一種療癒。當人們將心中的話語寫在紙上,情感彷彿得到了釋放和整理。不論信件是否有收件人,書寫本身就是一種與自我對話的過程。


四、漂流郵局與粟島:島嶼上的藝術與生活
1. 粟島的風景與文化
粟島是瀨戶內海中的一座小島,面積僅約3平方公里,人口不到200人。島上自然風光優美,擁有清澈的海水、翠綠的山丘,以及寧靜的村落。除了漂流郵局,粟島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景點:
- 舊粟島中學校:廢校改建的藝術空間,展覽當地的藝術創作。
- 藝術家村:許多藝術家選擇在島上長期駐留,為小島注入了豐富的文化氛圍。
- 漁村體驗:了解傳統的漁業文化,感受島民的日常生活。
2. 漂流郵局的意義
漂流郵局成為粟島的重要象徵,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與信件。對於島上的居民來說,它不僅是一個藝術作品,更是一個讓小島重新煥發生機的文化地標。許多訪客表示,參觀漂流郵局後,他們對書寫的意義有了新的體會,也更加珍惜人際間的情感聯繫。

五、為什麼值得探訪與閱讀?
1. 漂流郵局的藝術魅力
漂流郵局是一件充滿創意與情感的藝術作品。它融合了建築設計、文字交流與文化傳承,成為藝術如何與日常生活連結的範例。參觀漂流郵局的過程,不僅是欣賞藝術,也是深入反思自己情感的機會。
2. 《漂流郵局》的閱讀價值
作為一本以情感為主題的書籍,《漂流郵局》讓讀者感受到人類共通的情感力量。透過閱讀這些信件,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生命故事,並從他人的經歷中獲得啟發。
六、粟島 漂流郵局 旅行實用資訊
1. 漂流郵局開放時間
漂流郵局每月定期開放,建議提前查詢具體日期與時間。
2. 交通方式
- 渡輪:從香川縣須田港出發,搭乘渡輪約15分鐘即可抵達粟島。
- 注意事項:渡輪班次有限,建議提前計畫行程。
3. 旅行建議
- 尊重環境:粟島設施有限,請保持島上清潔。
- 攜帶物品:建議自備飲用水與輕食。
- 住宿選擇:島上有少量民宿,需提前預訂。
七、結語:寫信給未來的你
不僅描寫了一個奇妙的郵局,也帶領讀者探索情感的深度。無論是寫信、讀信,還是感受書中的故事,都讓人更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思念。
如果你也有無處安放的思念與回憶,或許你可以參考下面的應募方案,把你的思念、回憶,寄到漂流郵局…

真的是會讓人淚目的書,‘16年藝術祭期間去參觀以後,回來就去找了這本書來看,當時也是看得感動不得了,時隔多年再度把《漂流郵局》找來看,還是一樣看得熱淚盈眶。
《漂流郵局》|書籍訊息

- 誠品書店:中文版購書連結《漂流郵局: 一個收留遺落的思念與回憶的不思議郵局》
漂流郵局|延伸閱讀
